- 大哉問!勞動究竟是什麼?
「你們知道什麼叫作勞動嗎?」
過去我偶爾會擔任一些勞工教育的講師,開場時總會問台下學生這個問題,但每次都只得到聽者茫然的眼神和一片鴉雀無聲。
這真的是很有趣的現象,「勞動」這個詞我們絕對不會陌生,它一天到晚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,然而,突然要我們談它,說明它,一時之間還真不知從何開始。面對這樣的情形,我總是有些感慨,從學生時代開始,在學校當中老師耳提面命地叫我們用功,好好唸書,以後才能找到好工作;等到我們成年出社會之後,勞動,或者說工作,將會伴隨我們生命二十年,三十年,甚至四五十年。然而明明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,要我們說明它時卻只能啞口無言。
緊接著我會再問另一個問題,「工作又是什麼?」
或許會得到一兩個回應,「應該就是有人給你事情做,然後他付你薪水吧!」然而回答者的表情總讓我覺得他似乎也不是那麼地肯定。
究竟「勞動」是什麼?如果回答不出來,那我們就換個方式問吧!
「如果說到勞動,你會想到什麼?」
多虧了保力達和維士比的廣告,我想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在大太陽底下頂個黃色安全帽,揮汗如雨的工人吧!除此之外,或許有人會想到每天加班、苦命的爆肝工程師,又或者醫師、護士、司機、軍人各式各樣你所能想像的各種職業。但這些分類其實應該叫「職業」,它們涵蓋在「勞動」這個概念底下,卻不能完全說明勞動是什麼,勞動本身並不是那麼具體的東西。
而我們日常所謂的「工作」,尤其是那種「有人給你事情做,然後付你薪水」我們稱之為僱傭勞動的情形,也只是「勞動」的一種型態,而不是「勞動」的全部。
講了那麼多,究竟勞動是什麼啊?
勞動其實是一種行為,一種活動。
人類要活著需要大量的資源,需要食物,水,需要住家等等,而且人類的生活還不像動物一般只要能維持生命就好,我們要活,而且要活得更好,更有品質,因此不只要吃要住,還要吃的好住的好,除此之外還需要各種教育,醫療,娛樂等等。
但是這些東西或者服務不會是從天上自動掉下來的,而是人們運用體力和智力生產而來,這種生產的行為就是我們所稱的「勞動」,而在勞動的過程中所運用的體力與智力我們可以將它統稱為「勞動力」。
於是乎,我們簡化一下上述的說明,所謂的勞動就是「運用勞動力進行生產」這樣的行為!
也許有讀者立刻會想到,按照「運用勞動力進行生產」這個定義,那不是幾乎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算是勞動了?
沒錯,正是如此!
除了各式各樣的工作之外,哪怕只是打掃家裡,煮飯之類的家務活動,事實上都屬於我們所說的勞動,打掃家裡是我們運用體力智力清潔家中環境,生產出來的就是一個乾淨舒適的環境;同樣地,煮飯則是運用勞動力去做出一道到菜餚供我們食用,當然也屬於勞動。
我們身處的周遭一切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都是勞動的產物,甚至我們把視角拉大,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是仰賴勞動所創造堆砌出來!
走一趟故宮參觀那些古時所流傳下來的珍物,不管是皇宮大內所收藏的那些巧奪天工的藝術品,又或者只是尋常人家在使用器皿工具,每一個都是古人勞動的成果!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書畫也是,甚至如吳哥窟,萬里長城這些重要的文化遺跡也都是勞動的產物!無論是石器時代人們留下的工具,或是讀者手中那臺高科技打造的智慧型手機,一切的一切都是人類勞動的結晶。
不過,當我擔任勞教講師時如此說明「勞動」的時候,有人會問「可是我不覺得媽媽在家裡煮飯打掃之類的是勞動啊!」
這就有趣了,為什麼一般人在講到打掃或煮飯時不會認為它是一種勞動呢?
請容我問一句,為何同樣是在打掃,我們會認為清潔工是在勞動,而我們自己動手打掃就不是勞動呢?為什麼廚師在煮飯就是在勞動,而媽媽在家中煮飯燒菜就不是勞動呢?
有讀者會說:「那是因為有人請他,而且有薪水啊!」
是的,這就說到重點了!其實差別不在於勞動本身,打掃或煮飯這些勞動的「行為」與一般勞動沒有任何不同,同樣都是運用勞動力來生產的行為,不同的是這個行為的「型態」。
行為沒有絲毫的改變,同樣的行為被放到了不同的情境底下,就成為不同型態的勞動。
用社會學的專業術語可能會告訴你這種情形叫做「生產關係」或「社會關係」的不同,學法律的可能會說這叫適用法律關係不一,但是我們不用搞的那麼複雜,就稱它是「不同的勞動型態」就可以了。
勞動型態有很多種,比方說古代的奴隸制度、莊園經濟中的領主與佃農又或者個人在家庭中的家務勞動等等。只是對我們一般人而言,常常會認為那種有雇主,有薪水—我們稱之為「僱傭勞動」的勞動型態,才是勞動,這是因為「僱傭勞動」是現代最普遍的類型,才讓我們以為只有「僱傭勞動」才算是勞動這種錯覺,其實真正的差別是在型態而不是行為本身。根據2014年行政院的統計資料,台灣有約莫1100萬左右的就業者,其中將近700萬是工業和服務業的「受僱者」,就可以知道「僱傭勞動」有多麼普遍。
但是普遍不代表全部的勞動都是「僱傭勞動」,而且「僱傭勞動」也不是人類歷史一開始就存在的了。接下來會對各種勞動類型作個簡單說明。